-
说明
-
作者: 四川省旅游信息中心
-
分类:时政要闻
-
1月6日,全域九寨旅游服务质量恳谈暨线路推荐会在成都召开。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旅游管理和执法部门相关负责人和部分涉旅企业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上,九寨沟县与会媒体和旅行社朋友进行了真诚沟通和深度交流,听取了他们的宝贵意见建议,九寨神仙池风景区还与部分旅行社签订了旅游团队合作意向书。旅行商代表李强表示,九寨沟县的旅游品牌世界闻名,依托九寨沟景区而拓展县域旅游产品类型、旅游游乐体验、旅游特色线路,打造“全域九寨”的旅游发展战略立意高、眼光远、思路新、前景好,九寨沟县的旅游值得广大旅行商和游人的期待和参与。
推介会主要对神仙池景区和“全域九寨”两条非物质文化一日游线路进行了介绍。神仙池景区位于九寨沟县大录乡境内,主要景区由一组钙化湖泊组成,其景致兼具九寨风光之秀美和黄龙钙化彩池之奇;“全域九寨”非物质文化一日游是集观光和藏区民俗文化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旅游线路(即神仙池—大录古藏寨—神仙坪—黑河大峡谷环线一日游;秦川文化琵琶之乡永丰—白马风情舞之乡勿角一日游),整合了该县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景观、传统民风民俗、宗教文化体验、休闲美食度假等多种旅游资源,融合了文旅互动、休闲娱乐、文化观光和度假体验等旅游时尚元素,是“采花之乡、舞故里”的最好诠释,是全域九寨旅游的有益探索。
据了解,近年来,九寨沟县紧扣四川省 “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和阿坝州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决策部署,按照“世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全省旅游转型升级示范区的目标,立足“全域九寨”构想,坚持“全域旅游”带动“全域发展”,始终把全县作为一个整体景区进行规划和建设,通过实施“全域景区、全域产业、全域畅通、全域开放、全域服务、全域法治”六大发展行动,不断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构建全域旅游体系,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推动由单一观光游向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会议会展等联动并重的综合型度假游转变,积极将九寨打造成为“处处是景区、村村是景点、人人是风景”的“巨型旅游综合体”。2014年,九寨沟景区接待游客突破456万人次,全县接待游客60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8.1亿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九寨沟县正加快推进“诚信九寨”建设,确定2015年为“诚信九寨旅游”建设基础年,以夯实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为抓手,推进涉旅企业“诚信经营、诚信服务”建设,从市场末端着力构建“诚信九寨旅游”体系,有力维护广大游客合法权益。此外,今年九寨沟县将继续扩大对旅游产品内涵的全面提升,已投入资金700余万元,在甘海子景区上端和双河乡建成两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投入4500万元(其中政府投入500万元)建设智慧九寨,2015年5月完成后,游客将享受到全面、精准、互动的智慧旅游服务。
新闻链接:
神仙池景区
神仙池景区,位于九寨沟县大录乡,距九寨沟口49公里,主要景点分布在一条长达3000米、宽约311米的高山峡谷之中。五彩缤纷的钙化彩池梯田般地洒落其间,大约有2000多个,拥有“现代钙化沉积速度世界之最”之称。景区内大面积发育完好、五彩纷呈的钙化池,质地纯洁、造型精巧,如一个个天然雕塑的艺术精品,在阳光下泛着五光十色的光芒,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情。金银滩、边坝瀑布、莲台彩池以及与九寨沟的大小海子如出一辙的青龙海和神蛙海与树木茂盛的高山原始森林相映成趣,蔚为壮观。在这里,您不仅可以体会黄龙的神奇之韵,同时也能欣赏到九寨沟的秀丽之美。
“南坪曲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坪曲子”是九寨沟县永丰乡的最大亮点。“南坪曲子”,就是陕西人带来的“背工调”即“郿鄠清唱”及和甘肃人带来的“花调”即“文县琵琶”,融合吸收当地藏族、汉族、回族的民间音乐元素而形成“南坪曲子”。其代表曲目《采花》曾风摩全国,周总理曾建议“东方歌舞团”把它作为出国保留节目。
白马“舞”
白马“舞”,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马十二相面具舞(白马人称其为“舞”),是白马藏族祭祀和喜庆节日时跳的一种神秘惊心的面具舞。大约形成于公元十六世纪前,盛行于清朝至民国年间,据九寨沟县文史工作者的研究,白马藏族系氐、羌、藏族人的后裔,兼有氐、羌、藏三个民族的血统,有类似于藏语又不完全等同于藏族的语言(他们自称为白马语),宗教信仰也不同于藏族和羌族,奉自然万物为神灵。他们中的许多人至今也认为他们是氐族。
熊猫舞
白马藏人一直保留着跳“宙偶”的习俗,白马藏人对面具舞,老熊舞跳曹盖、曹目等称之为“宙偶”,属典型的傩舞,该舞源于古代苯波教的“百兽舞”。白马藏人在跳百兽舞的头一天即正月初六,要跳一种头戴面具的“朝盖”舞,即老熊舞。传说白马藏人是“夺纳”(黑熊)和“夺嘎”(白熊)结合的后裔。妖魔鬼怪惧怕熊神,故跳神者化装熊神,可以制服一切鬼怪。表演时由一个表演者头戴黑熊头(去骨做成的标本),手拿木棍和木制刀矛,随着锣鼓声跳跃前行。近代,随着熊猫一词的出现“夺嘎舞”(白熊舞)变成了熊猫舞。熊猫舞现已被列为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