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震区旅游业灾后重建的协调进一步强化了旅游行业走“多规合一”的路子、努力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国家相关整体规划及其实施中,这一思路不但在灾后重建中发挥了有效作用,在以后历次国家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中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今年是“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10年前那场灾难,留给人太多的痛苦和悲伤。回望汶川灾后重建的历程,笔者作为旅游行业抗震救灾的参与者之一,更是感慨万分。

  旅游休闲和地震灾害似乎是水火不容的,追忆旅游行业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促进形成震区10年后全域旅游发展崭新格局的历程,人们又无法割舍旅游和震区的紧密联系。

  游客至上的旅游行业服务理念在汶川抗震救灾中经受了考验。汶川地震发生后,旅游行业立即启动紧急响应,按照全国救灾指挥部的统一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工作。首先科学分析灾区游客滞留情况,明确信息收集渠道,全面排查失踪游客,协助有关方面及时搜救受困游客,协助做好灾区滞留游客的撤离和救援工作。经过“拉网式”排查,在较短时间内使上万名滞留在灾区的游客安全撤离灾区,同时立即停止各地组团前往和途经地震灾区旅游,从旅游行业的角度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引导上万名游客安全有序撤离灾区是旅游行业抗震救灾的第一份答卷。

  旅游主管部门还派出多个小组前往灾区,慰问灾区旅游行业的干部职工,天下旅游一家人的温情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得到了充分体现。开展救灾的痛苦过程更加深了全国旅游行业对于“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的认识,旅游安全应急体系由此进一步建立健全。这一体系在之后青海玉树地震等历次救援和灾后重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震区转入灾后重建阶段后,旅游行业自始至终都尽最大努力把震区旅游产业灾后重建挂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汶川地震是历史罕见的特大灾害,震区波及范围广泛,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四川九寨—黄龙和都江堰等核心景区。灾区旅游业蒙受重大损失,大量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和旅游景观遭到损毁。为科学实施灾后重建,旅游行业经过反复调研,摸清了因汶川地震造成旅游产业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34亿元。为此,旅游部门及时将灾区旅游产业受损情况上报国家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启动《汶川地震旅游产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努力将其主要内容纳入国务院发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把旅游业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先导产业,使旅游产业主体项目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行业纳入国家灾后重建的整体框架内,为使灾区旅游行业灾后重建相关项目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和保障完成灾后重建任务尽到了应有之责,这是全国旅游行业在抗震救灾中交上的第二份答卷。

  汶川震区旅游业灾后重建的协调进一步强化了旅游行业走“多规合一”的路子、努力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国家相关整体规划及其实施中,这一思路不但在灾后重建中发挥了有效作用,在以后历次国家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中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在全国各地对口支援机制的大力支持下,震区基本完成灾后重建的硬件设施后,旅游市场的恢复和旅游产业体系的重构成为旅游行业促进灾后重建提交的第三份答卷。

  汶川震区主要位于我国横断山区,地质作用造就了这一地区集雄伟和奇秀于一体的自然景观;同时,这里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地区,浓郁的民族风情形成了发展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本着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理念,灾区相继建成了一批既体现当地风情,又具备现代功能的魅力小镇和特色村寨。依托以上资源的综合优势,旅游产业逐渐成为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率先启动、见效迅速的领域。

  党中央高度关注汶川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旅游产业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寄予厚望。2011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赴四川考察第一站来到吉娜羌寨,在了解到村庄正在从传统农业向乡村旅游业转型后,他充分肯定了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并指出,旅游产业从无到有,引人入胜,方兴未艾,发展势头很好。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汶川地震灾区的旅游产业呈现了精品更强、全面开花、蒸蒸日上的可喜局面。特别是2013年,汶川特别旅游区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是全国旅游行业对于灾区的一种特殊的追念和支持。笔者曾作为工作人员在景区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日夜,面对满目疮痍的震区遗迹,我们真正懂得了这个景区所要表达的含义:旅游不仅仅要带给人们欢乐,还要启发人们对人生、对人与自然的深入思考,由此启迪人们更加豁达、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和不断增强战胜自然灾害在内的信心。

  作为一个地质活动异常活跃的区域,去年8月,九寨沟再次经历了地震的考验,有了汶川地震确立的救灾和灾后重建机制,九寨旅游得以在较短时间恢复。

  汶川地震10周年之际,我们在心里默默祝福,愿九寨—黄龙—汶川这条历经磨难、坚忍不拔的神奇川北旅游线从此充满祥和,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国际精品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