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
- 作者: 信息中心
- 分类:时政要闻
李克强:旅游产业不仅是服务业 已覆盖一二三产业
据新华网报道,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式于今日上午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中提到,旅游产业不仅是服务业,它已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
李克强强调,中国经济要行稳致远,不仅要平稳,更要有动力,起码有三个方面的动力。三方面动力来自改革开放、调整结构和改善民生。谈到改善民生,李克强认为,发展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民生改善上。反之,民生改善带来的就业增加也会促进消费,有效拉动经济增长。“正所谓民生倒逼发展,发展检验改革。前天下午我到三亚旅游中心去考察,有一批大学毕业生在围绕着旅游业做‘双创’,给我很大的启发。他们不仅在导游服务和运用互联网推销旅游项目方面下功夫,而且在一产方面搞观光旅游,比如把种植的玫瑰花提取精华变成化妆品进行现场销售,在椰子林创造开椰子的新工具,不是传统的刀砍,而是用一个很精致的钻头钻孔下去,把吸管插到椰壳里,让食者享受美味。同时他们还把椰壳加工成厨房用具,像水勺;他们还做了很多工艺品、旅游纪念品。这说明旅游产业不仅仅是服务业,在新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它已经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
李克强指出,在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的状况下,人们的消费需求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面对这些消费需求,新的工业品、农产品会带动新的经济,也会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就旅游业而言,去年中国国内旅游总收入增长19%,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0亿人次,出国旅游已经超过1亿1千万人。这有力地带动了消费,也拉动产业升级。
李克强提到,亚洲国家人员往来密切,仅每年相互旅游人数就达到数亿人次。要用好各类交流对话的平台,拓展和深化人文交流,不断增强亚洲凝聚力。
- 说明
- 作者: 信息中心
- 分类:时政要闻
《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发布 至少15处直接提及“旅游”
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发布(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共二十篇,八十章。人民网旅游频道记者梳理发现,文中至少有15处直接提到旅游产业的发展。
①《纲要》指出要促进消费升级。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等消费新模式发展。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作用,营造放心便利的消费环境。积极引导海外消费回流。以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为依托,优化免税店布局,培育发展国际消费中心。
②《纲要》指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
③《纲要》表明要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入实施旅游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山地旅游等。
④《纲要》表明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要发展旅游地产、养老地产、文化地产等新业态。加快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升住宅综合品质。
⑤《纲要》表明,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设立一批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产业集群。
⑥《纲要》指出要优化沿江城镇和产业布局。提升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功能,发挥上海“四个中心”引领作用,发挥重庆战略支点和联接点的重要作用,构建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支撑的网络化、组团式格局。加快建设国际黄金旅游带。培育特色农业区。
⑦《纲要》指出要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着力培育特色农林业等对群众增收带动性强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积极有序推进能源资源开发。加快推进革命老区劳动力转移就业。
⑧《纲要》指出,要扩大生态产品供给。加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等保护力度,加强林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适度开发公众休闲、旅游观光、生态康养服务和产品。加快城乡绿道、郊野公园等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森林城市,建设森林小镇。打造生态体验精品线路,拓展绿色宜人的生态空间。
⑨《纲要》表明,要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办好“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发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作用。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环保、卫生及中医药等领域合作。构建官民并举、多方参与的人文交流机制,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博览会等活动,鼓励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交流,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联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便利化。
⑩《纲要》指出,支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会展商贸等产业,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
《纲要》表明,要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业态创新,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企业兼并重组,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此外,《纲要》还配发了25个专栏,涉及“十三五”期间的重点重大工程、行动计划、项目清单等。其中也有不少内容直接提到旅游产业发展。
①《纲要》在专栏“信息化重大工程”中指出,推动“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智慧能源、惠普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以及电子税务、便民司法、教育培训、科普、地理信息、信用、文化旅游等行动,不断拓展融合领域。
②《纲要》在专栏“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中指出,要建设特色小城镇。发展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和文化底蕴的小城镇,通过扩权增能、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培育成为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智能制造、科技教育、民俗文化传承等专业特色镇。
本专栏还指出要建设美丽乡村,推进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供水,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厕所革命。
③在专栏“特殊类型地区发展重大工程”中,《纲要》指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行动要建设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民族地区奔小康行动,要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程,重点建设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族风情小镇。支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保护与发展。
④在专栏“脱贫攻坚重点工程”中,《纲要》指出要特色产业扶贫,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动行动和“互联网+”产业扶贫,实施电商扶贫、光伏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实现30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要交通扶贫,实施“双百”工程,改造建设百万公里农村公路,加强贫困地区旅游路、资源路、产业园区路建设。
事实上,当下的旅游产业已经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范围,综合性强、产业链长,关联行业超过110个,是一个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大产业。《纲要》中,仍然有非常多的内容是旅游关联的行业,如交通、水利、林业、文化、民族等等。我国正从旅游大国大踏步迈进旅游强国,未来5年,旅游业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冯亚涛)
- 说明
- 作者: 信息中心
- 分类:时政要闻
几年前,四川阿坝州白河乡芝麻南岸羌族村的居民还在海拔3200多米的山上生产生活,唯一的收入是种点青稞等农作物。2009年灾后重建后,他们走下山来,开始依托靠近九寨沟的旅游区参与旅游经营,6年间收入水平增长了近10倍,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部分农家乐经营户的年收入超过20万元……
芝麻南岸羌族村是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扶贫成功案例之一。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次年均增长15%,每年可带动200万贫困农民脱贫,可以分担17%贫困人口的脱贫。
经过30多年努力,我国已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但不容忽视的是,到2015年年底,我国农村仍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扶贫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而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无疑为精准扶贫提供了一个突破口。
市场巨大,扶贫后劲足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呈爆发式发展,全国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和节假日出游,70%以上选择在周边的乡村旅游点,主要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20%以上。而且,我国乡村旅游资源占全国旅游资源70%,但旅游消费还不到国内旅游消费总额的20%,未来增长潜力很大。
“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到乡村旅游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而贫困人口所处的地区大多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开发潜力巨大。这是旅游扶贫得以实施的前提。”中国社科院旅游与休闲研究室主任戴学锋说。
“十二五”期间,我国已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约10%的贫困人口脱贫。预计“十三五”期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次年均增长15%,到2020年达到40亿人次。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8%,到2020年达到2.3万亿元,带动约8000万农民受益。每年带动200万贫困农民脱贫,到“十三五”末带动约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占全国贫困人口总量的17%。
在全国各地,乡村旅游的扶贫成效越来越明显。在乡村旅游起步较早的四川省,2014年参与旅游扶贫项目的贫困户,户均增收超过500元,增收速度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高1.8个百分点;在湖北,“十二五”以来,乡村旅游带动42万人脱贫致富,占全省脱贫人口的18.6%;在甘肃,“十二五”期间,乡村旅游每年带动6万人脱贫,占全省减贫人数的5.8%;在重庆,2015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1亿人次,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带动农村20余万人脱贫致富……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2015年10月29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我国70%的优质旅游资源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边境地区和革命老区等贫困地区;在全国832个贫困县中,有近300个县属于国家主体功能区的限制开发县,经济发展落后生态环境却良好,是名副其实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在全国12.8万贫困村中,至少有50%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贫困地区开发建成的新景区成为旅游消费新热点。
调查摸底,先瞄准再帮扶
贵州是我国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较早的地区,贵州思南县长坝镇位于乌江边,当地村民以种植红薯为主,但是地里到处是怪石,影响收成,村民很讨厌这些怪石。经考察,这些怪石是“喀斯特石林”。2009年,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获批建设,经过数年建设,游客数量不断增长,曾经让村民头疼的石头为村民们带来了希望。“经营较好的农家乐一年可以收入二三十万元,村民们加入旅游公司每月可以拿到1500元到2000元的工资,烹饪特色美食的厨师工资在3000元以上。下一步,我们打算从乌江码头到长坝石林建设一条特色农家乐一条街,提高游客的满意度。”长坝镇综治办副主任田应国说。
像长坝镇一样,将藏于深山的旅游资源挖掘出来的案例还有很多。这也是目前国家旅游局正在积极推动的一项工作。
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4年开始,国家旅游局从全国832个扶贫重点县和片区县中挑选出了6130个具备发展乡村旅游基本条件的行政村作为乡村旅游扶贫工作重点村。会同发改委、扶贫办等七部门全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同时,在6130个重点村中选择5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作为试点村,整合各方力量,加强规划指导,服务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今年,国家旅游局计划对全国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和旅游扶贫摸底调查,形成贫困村数据库,确定具有发展乡村旅游条件的贫困村名单,作为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实施对象,确保旅游扶贫对象精确。
“建设‘贫困村数据库’是一项非常有必要的工作,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依据。对贫困村的规模、人口数量、交通、自然资源、气候条件、旅游基础、经济水平、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年龄结构、特色物产、治安条件等信息做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创造出最大化的旅游脱贫效果。”山东济宁泗水县南陈村“第一书记”季中说。
据悉,今年,100个“旅游扶贫观测点”也将陆续建立起来。建成后,每半年总结一次观测点的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成效,可大大提高旅游扶贫精准度和实效性。
此外,“万企万村”结对帮扶工程预计也将在今年展开,全国1万家大型旅游企业、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院系和规划机构将对1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进行精准结对帮扶。预计2016年,通过旅游行业“万企万村”结对帮扶,可以解决近100万贫困人口就业。
输血+造血,培育内生动力
2014年至2020年,全国将有6000多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官(村支书、村长)接受乡村旅游培训。目前,已有28个省(区、市)约2000个贫困村的村长(或村支书)参加了国家旅游局组织的培训。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把乡村旅游的“种子”带回了家乡,生根发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曾在贵州毕节参与扶贫工作的戴学锋说:“乡村旅游扶贫应注重内生动力的培育,采取造血式扶贫。参与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较差,即使游客来了,也无法停留,满意度也不高。因此,扶贫工作者首先要做的是改变贫困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村民接受现代生活方式,提高村民的旅游接待意识,然后再引入旅游投资企业,这样,贫困者可以更好地融入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而不至于企业、村民‘两张皮’。”
据悉,为了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乡村旅游扶贫培训种子工程”也将展开,一批乡村旅游扶贫培训师将走进乡村,传播扶贫智慧。另外,国家旅游局计划三年内引导和支持100万名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开展乡村旅游创业,鼓励文化界、艺术界、科技界专业人士帮助有条件的地区打造一批具有文化艺术底蕴的旅游特色村。下一步,国家旅游局还将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建立乡村旅游优质农副土特产品名录,设立乡村旅游集中购物市场,将自驾游客的购买力引导到乡村,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工作在扶贫第一线的季中建议,“政府引导、完善规划”是增强贫困村内生动力的必要措施,“应逐步形成以总体规划为统领,分区和专项规划为支撑,项目规划为着力点的协调完善的旅游规划体系”。据了解,目前,国家旅游局正在组织全国旅游规划资质单位对560个试点村开展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当前已有325家规划单位参与,有518个试点村完成对接,占试点村总数的92.5%。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如李金早在2015年10月29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所指出的,旅游扶贫不是简单的、单方面地给钱给物帮扶,而是开发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构建旅游产业链,吸引外部旅游消费市场,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地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实现脱贫的开发式、产业化扶贫方式,因而具有明显的培育优势产业、增强发展能力的造血功能。
目前,不断升温的乡村旅游为精准扶贫提供了一个突破口,各地在乡村旅游扶贫方面不断探索新思路,推出新举措。乡村旅游扶贫大有可为。
- 说明
- 作者: 信息中心
- 分类:时政要闻
3月4日上午,2015年度全省旅游经济运行分析视频会议召开,除省旅游局主会场外,各市、州旅游局(委)分别设立分会场。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回顾分析2015年全省旅游经济运行态势,深入研讨下一阶段旅游业发展形势,为切实做好2016年全省旅游工作奠定基础。
会上,省旅游局法规处、产业处、市场处、规财处、管理处负责同志分别对2015年度全省旅游经济运行总体情况、旅游投资和消费分析情况、旅游市场运行分析情况、旅游景区经济运行情况、旅行社星级饭店及旅游投诉受理情况等进行了汇报。成都市旅游局、乐山市旅体委、广元市旅发委负责同志分别就本地区2015年度旅游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发言。会议同时邀请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院长朱胜教授作“构建大旅游统计体系”专题讲座。
郝康理局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要高度重视,持之以恒地抓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工作,形成定期分析研究本地旅游经济运行状况的工作机制。要围绕完成2016年全省旅游总收入7200亿元目标,突出抓好经济指标分解和旅游统计工作。要加强组织管理,深化统计能力建设,在统计人员配置、业务技能和责任心提升、工作环境创造、企业填报督促上下真功夫,见真成效。要坚持创新改革,加快四川旅游数据中心建设,搭建“大数据”旅游综合平台,构建适应“大旅游”格局的统计工作体系。
- 说明
- 作者: 信息中心
- 分类:时政要闻
2016年春节假日七天情况综述
春节假期进入最后一天。各地游客集中返程,主要景区接待人数回落,全国旅游秩序良好。铁路、公路、民航交通压力增大,部分城市进城道路出现拥堵,部分地区的雨雪降温天气对游客返程造成一定影响。各地加强旅游公共服务,继续做好信息发布和旅游咨询。2016年春节假日旅游工作圆满结束,旅游市场呈现如下特征:
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假日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拉动消费作用明显。北京旅游人数达918.6万人次,同比增长1.9%。旅游收入49.2亿元,同比增长2.9%。湖南旅游人数1830.85万人次,同比增长26.95%。旅游收入10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35%。上海旅游人数首次超过400万,达401.56万人次。旅游收入40.4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5.6%和7.9%。河北旅游人数792.8万人次,旅游收入40.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3%和26.6%。重庆旅游人数3289.11万人次,同比增长11.83%。旅游收入85.77亿元,同比增长12.78%。吉林旅游人数889.77万人次,同比增长15.42%。旅游收入75.69亿元,同比增长22.44%。山东旅游人数1653.7万人次,同比增长11.7%。国内旅游收入137.9亿元,同比增长14.2%。
二、旅游产品多元丰富
春节假日期间,探亲访友游、休闲度假游、民俗节庆游、冰雪运动游、乡村古镇游、温泉养生游等旅游产品丰富多彩,深受游客喜爱,成为节日的主打产品。其中,古镇旅游备受青睐。浙江宁波奉化溪口景区共接待游客61.2万人次,同比增长26.24%;桐乡乌镇接待游客42.23万人次,同比增长12%,门票收入3,530万元,同比增长16%。安徽西递景区接待游客3.82万人次,门票收入234.5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1.08%和23.93%;宏村景区,接待游客9.24万人次,门票收入642.3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2.36%和15.12%。温泉养生广受欢迎,已成为冬季旅游拳头产品。重庆全市温泉旅游接待人数七天累计超过35万人次,其中5家同比增幅均超过15%。福建永泰县生态温泉共接待2.1万人次。湖北温泉旅游7天接待游客达3.1万人次,多地出现一房难求的火热景象。乡村旅游持续升温。以农家乐、农事体验、生态环境观光、乡村娱乐休闲、乡村民俗文化、城乡探亲旅游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掀起短途旅游的热潮。重庆南川区监测的乡村旅游点接待16.59万人次,同比增长26%。铜梁区监测的乡村旅游点接待30.39万人次,同比增长34.85%。
三、冰雪旅游炙手可热
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点燃了国人对冰雪的热情,冰雪旅游受到热捧。北京举办了众多冰雪嘉年华活动,全市滑雪场接待游客8.4万人次,同比增长8.6%。河北崇礼假日期间共接待游客18万人次,同比增长17.2%,景区综合收入超过1.2亿元,同比增长17.7%。黑龙江森工雪乡景区前六日累计接待游客10.5万人次,同比增长91%,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87%;亚布力度假区累计接待游客8.4万人次,同比增长67.8%,收入4,409万元,同比增长127%。天津蓟州、盘山、玉龙三大滑雪场日均接待游客超过3,000人次。新疆各地纷纷举办冰雪旅游节,其中“丝绸之路+冰雪旅游+民族风情”冬季旅游组合吸引了大批游客。
四、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各地举办各类民俗文化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添节日喜庆气氛。庙会、灯会、花展、祈福等节日民俗旅游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北京各大庙会人气十足,接待量创历史新高。地坛庙会五天共接待游客98万人次,同比增长1.4%;石景山游乐园 “洋庙会”共接待34.8万人,同比增长34%。天津推出以“赏民俗、品文化、戏冰雪、泡温泉、观生态”为内容的“金猴迎春旅游活动”,五大道、杨柳青等景区年味浓郁,人气旺盛。福建围绕“清新福建”品牌,为游客奉上300多项具有浓浓闽味的民俗节庆活动及百余项旅游惠民措施,全面提升游客体验。江苏镇江举办第六届苏台灯会,春节前三天接待游客43.5万人次。武汉市围绕“闻香赏花”“闻香探民风”等主题,推出了东湖赏梅游、园博花灯游、汉味风情游、科普奇幻游、乡村休闲游等五大主题20余项年味浓浓的文化旅游活动。长春市举办“冰雪过大年”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内容包括电影民俗文化节、冬季农博会、文化庙会、秧歌大赛、新春祈福等,吸引大量游客参与。广东珠海圆明新园举办港珠澳国花精品牡丹展、迎春花灯节,共接待游客33万人次。
五、出境旅游已成常态
长假期间,赴境外旅游已成常态。2016年春节假日出境旅游形成小高潮。从游客出行目的来看,度假休闲游客所占比重更高,热带海岛和休闲城市选择最多,选择中高端旅游产品和自由行的游客增多。假期最后两天,团队出境游人数较去年同期出现增长,选择“拼假”错峰出行的游客增多。最热门的出境目的地国家和地区为日本、泰国、台湾、韩国、澳大利亚、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香港和菲律宾。主要出境客源地为浙江、上海、北京、江苏、四川、广东、山东、河南、陕西、重庆。
2016年春节假期,大陆居民赴澳门、台湾游客数量继续增长,赴香港游客数量出现下降。据澳门治安警察局公布数据显示,春节前六天访澳游客总计90.8万人次,同比增长4.9%,其中内地游客66.5万人次,同比增长4.7%,占入境总人数的73.25 %。据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统计,春节七天大陆居民赴台团队游客共计4.5万人次,同比增长9.9%。据香港入境事务处公布的数据显示,节日前六天访港游客总计227.3万人次,同比下降6.26%,其中内地游客74.4万人次,同比下降11.65%。
(责任编辑:新华网 杨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