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旅游发展 应从假日挖潜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改革创新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工作。其中,鼓励周五下午结合周末的弹性作息安排,引发广泛热议。

   旅游业的创新发展,说到底还是要通过老百姓切切实实的出游行动来支持。站在游客角度,世界这么大,谁都想出去看看,但横亘于心头的出游障碍,如是不是有出游时间、会不会遭到坑骗、是否可以便利订到门票等,令其难以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从景点的角度看,游客到访时间高度集中,给管理维护带来了不便,黄金周时景区内外到处是人,管理方压力山大,闲时则门可罗雀,工作人员无所事事,一张一弛,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意见》出台,为解决上述问题开出了多种药方,但提纲挈领,创新旅游发展的关键,还在于让百姓安心出游。在时间、便利和品质上得到保障,老百姓才能游得放心,游得开心。

    一来,管理上要打消百姓对“坑蒙骗”的疑虑。时下旅游市场可谓鱼龙混杂:零负团费、强迫购物、景区门票乱涨价等,怎一个“乱”字了得?要让百姓放心旅游,就须建立健全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在打击虚假广告、超低价格恶性竞争、非法“一日游”等旅游市场顽疾方面,相关部门不能手软。

     二来,服务上要避免在线旅游成“互联网+忽悠”。客观而言,如今“互联网+旅游”业态已初步成形且发展势头良好,游客做攻略、订车票门票、协调食宿等,都越来越依赖APP平台。但须看到,互联网纷纷烧钱抢旅游市场,线下服务却有些脱节。今年“3·15”相关调查显示,传统旅游投诉并未明显下滑,在线旅游服务投诉却不断上升,有游客甚至将“互联网+旅游”比喻成“互联网+忽悠”。科技发展带来了智慧旅游,与之衔接的线下服务也应顺势变革,如此才能让旅游业有品质上的飞跃。

     三来,制度上灵活腾出百姓出游时间。随着经济发展、交通设施日趋完善,旅游硬件已经铺好,出行时间成了当下老百姓最想要的出行保障。有多少人感叹“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目前有些假期安排就不够合理。一方面,老百姓假期太少,出游时间有限。根据2011年全球知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美世的调查,中国雇员的带薪假期和公共假期数量之和仅有21天,相比于第1名英国雇员的36天假期,足足少了半个月,难怪专家长期呼吁增加假期。另一方面,假期安排死板,出游时间不合理。目前老百姓真正意义上的长假只有两个,一个是主要用来省亲而非出游的春节,另一个才是真正有“假”味的“十一”小长假,由于假期时间固定,一放假到处人山人海,黄金周变黄金粥,出游体验甚是糟糕。并且,由于学生假期与家长不同步,大人有限的带薪休假也只能调整到暑期,导致一到暑假大人们集体休假,这对用人单位正常运转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把假期安排权限下放到学校,让学校自主安排放假时间,或是采取灵活的学期制,有助于百姓错峰出游。

    当然,要确保百姓出游时间,还要避免带薪休假成为“纸上福利”。现实中,不乏有用人单位将月薪设置成“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浮动工资)”,且将基本工资压得很低,员工一旦出游,所谓的“带薪休假”,就演变为:带薪嘛,不扣基本工资,但对薪酬大头绩效工资猛砍一刀。结果就是,休假员工当月只能拿到很少的收入,上交房贷的按揭一族自是不敢轻易把假休。因此,国家应明确带薪休假中“薪”的标准,谨防用人单位落实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要确保旅游真正成行,就必须打消横亘于百姓心头的种种顾虑。老百姓只有安心出行,才能游得放心,游得开心。



 

出游方式多元 网络提升服务旅游,假日生活的热门选择

        国庆长假,国民的出游热情高涨。国家旅游局首次启动和实施了最大承载量和高峰限流措施,主动调控效果显现。纳入国家旅游局监测的125个传统热点景区接待游客量均未出现往年无序暴涨的现象,7天共接待游客2962.17万人次,门票收入15.88亿元。自9月30日12时—10月7日17时,国家旅游局未接到旅游安全事故报告,假日旅游安全创造新记录。

       旅游市场繁荣兴旺

       旅游日渐成为人们假日生活的热门选择。国内游方面,长假期间,北京共接待游客1151.6万人次,同比增长1.6%;吉林省共接待游客1001.45万人次,同比增长19.6%;山东省共接待游客5139.1万人次,同比增长8.2%;湖南省旅游人数突破3700万人次,同比增长7.58%。同时,纳入监测的在线旅行商的交易总量平均增长134.7%。

       出境游市场依然旺盛。北京、浙江、上海成为主要出境游客源地。日本、韩国、泰国等周边国家出境游市场火爆,美国、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等长线游大幅增长。据韩国旅游发展局统计:国庆长假期间赴韩的中国游客增长30%。1—6日,内地赴香港旅客为100.1万人次,同比增长3.26%;内地赴澳门旅客为79.97万人次,同比增长6.3%。据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通报,1—7日大陆赴台游客总数突破9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二成。

       游客出行需求多样化

       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显示:游客出行需求呈多样化。城市休闲、乡村旅游最受欢迎,假日旅游方式已从传统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复合型转变。

       散客自驾游、自由行成为主流。黑龙江部分城市自由行比例占七成以上,预订一日游、门票、交通用车等服务的比例明显增长。福建泉州自驾游比例达到83%以上。承德散客游客占72%,游客多选择自驾方式。江西庐山自驾进山车辆达2.8万余台,自驾游客占游客总量近九成。

       休闲旅游表现抢眼。北京乡村旅游收入约4.1亿元,同比增长6.8%。广东旅游虽受台风影响,但温泉旅游热度不减,揭阳京明温泉、清远聚龙湾温泉接待游客同比增长60%—70%,康桥温泉同比上涨40%。江苏参与运河生态游、运河古镇游、运河水上游的人次突破20万。海南省高档度假酒店、特色酒店入住率维持较高水平,海棠湾旅游饭店平均入住率为86%,亚龙湾平均入住率为81%。

       互联网提升出行质量

       长假期间,互联网与旅游的融合效应显现出来。政府部门利用新技术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升级,景点景区智能化程度提高。旅游企业不断开拓“互联网+旅游”经营新模式,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假日旅游出行质量。游客网络预订增速迅猛,移动互联网预订比例上升,去哪儿、携程、马蜂窝等在线旅游企业假日订单增幅在100%—300%之间。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整体提高了假日旅游服务效率,游客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云南丽江全面接入“支付宝”服务,游客购物休闲可实现全城手机支付费用,使其成为中国第一座“无现金”古城。九华山联合微信客户端推出“微信支付狂欢节”,游客只需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摇一摇”功能,即可半分钟完成一键购票。苏州推出“旅游厕所移动服务与管理平台”,平台覆盖75家景区、652个旅游厕所,通过扫描二维码,游客在手机上即可找到距离最近的厕所。安徽黄山通过车牌自动识别系统实时获取进出景区的车辆数量及车辆客源地等信息,实现动态调控。济南趵突泉公园采用红外线客流统计系统,实时统计入园客流量,根据大数据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地区的人工监测和疏导。(本报记者 赵珊)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0月08日第 01 版)



 

        10月9日,国家旅游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规划财务司司长彭德成宣布吉林省长白山旅游度假区等17家度假区创建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首批17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包括:吉林省长白山旅游度假区、江苏省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江苏省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江苏省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浙江省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浙江省太湖旅游度假区、浙江省湘湖旅游度假区、山东省凤凰岛旅游度假区、山东省海阳旅游度假区、河南省尧山温泉旅游度假区、湖北省武当太极湖旅游度假区、湖南省灰汤温泉旅游度假区、广东省东部华侨城旅游度假区、重庆市仙女山旅游度假区、四川省邛海旅游度假区、云南省阳宗海旅游度假区、云南省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

        据了解,为认真贯彻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适应我国居民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快速发展需要,为人民群众积极营造有效的休闲度假空间,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为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国家旅游局近年先后制定了《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国家标准(GB/T26358-2010)、《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细则》和《旅游度假区等级管理办法》。今年上半年,国家旅游局正式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评定工作的通知》。各省区市和旅游度假区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国家旅游局先后收到60多家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申请。经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照国家级度假区的标准和评定细则进行现场检查、集体听取创建工作成果汇报,最后报经国家旅游局批准。

        彭德成表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促进和引领旅游行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我国旅游产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旅游业今后长期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国家旅游局将严格按国家标准来衡量,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力争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成我国旅游休闲度假产业的新名片,使之成为旅游行业继5A级景区之后又一金字招牌。

        今天是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九寨沟景区客流量较假日前几日人数明显下降,截止当天下午16时,九寨沟10月1日—7日共接待游客189155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1700人次,增长率为6.59%。

        今年的国庆长假,虽受茂县塌方及全国出境游影响,但九寨沟以明媚的阳光、如画的美景仍然吸引了八方游客,成为国庆长假国内游客的首选旅游目的地之一。

        假日期间,九寨沟金风送爽、天气晴好、游人如织,众多游客在九寨沟享受到了一个轻松、舒适的国庆假日。为做好国庆假日旅游工作,确保广大游客在九寨沟享受到一个舒适、愉悦、有序的假期,九寨沟加强县局司联动, 按照“统一指挥、归口管理、信息对称、整体联动、不出差错”的原则,通过错时进沟、分区游览、分时就餐、延长服务时间等措施,确保旅游服务质量和效率。假日期间,九寨沟管理局、九旅分公司除值班人员外抽调机关职工总数95%近1200人保障到一线;九寨沟县抽调公安、武警、特警、工商、食品安全、旅游执法、志愿者等近800余名工作人员参与景区内外综合服务,加大对景区内外各重点区域管理与疏导的力度。建立县局司互通机制,由九寨沟景区牵头建立了对内扁平管理的“九寨沟景区指挥平台”微信群和对九环沿线旅游部门信息互通的“九环线旅游公共信息平台”微信群、对旅行社交流的“九寨沟旅游信息”微信群、对国内一线景区游客人数交流的“5A景区营销交流”微信群,每天交互发布九环线各沿线出入境车辆数、景区人数、网订人数、九黄机场出入航班数、路况信息,结合旅行社及在线旅行商一线旅游信息反馈,为九环线各单位当日旅游分流和管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同时设置24小时电话咨询值班、24小时微博值班、24小时微信值班,切实为出行游客提供及时旅游信息咨询服务。

        此外,景区加强与游客互动,每天在微博、微信及官网分时段(14:00时、16:00时、18:00时、20:00时)及时发布第二天门票网络预售情况、现金售票情况、剩余门票情况及景区外围宾馆、饭店住宿情况,并在沟口LED大屏及时发布温馨提示及相关信息,实现游客与景区间的信息无缝对接,做好高峰时段游客的实时引导及合理分流,方便游客及时调整出行计划。与此同时,景区每日随机进行20份游客满意度调查,以便及时了解景区管理存在的不足及游客诉求,不断提升与完善,确保九寨沟高品质管理与服务。
        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今年国庆长假,九寨沟景区实现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和无影响投诉、无刑事治安案件、无重大安全事故“三无”目标,旅游接待实现持续增长。

        近日,2015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颁奖仪式正式举行,现场发布的奖项名单中,70多家旅游城市、知名度假区、景区上榜。其中,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等十余家景区获得“最具文化创意旅游景区”的荣誉。

        据悉,活动奖项设置主要围绕文化创意产生,渗透在旅游规划、度假设施、旅游演艺、休闲服务等多个角度中,最终目的是为了深入发掘旅游度假目的地文化内涵,为游客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旅游度假方式。

        资料显示,2012年,都江堰景区就顺应时代的发展,打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创意地标“熊猫谷”。熊猫谷的全称其实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该中心于2012年1月正式落成并接收了首批6只大熊猫。这些大熊猫作为成都首批野化过渡研究个体,率先回归了自然山野,踏上了圈养大熊猫的“回家”之路。

        今年五一期间,首届都江堰熊猫创意大巡游正式启动。主题为“都来SHOW-2015都江堰熊猫创意大巡游”活动以中国瑰宝熊猫为主题,力求通过多种内容丰富、形态各异的休闲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都江堰、喜欢都江堰。

        与此同时,都江堰结合“文化中国·锦绣四川”巡游活动,分别牵手墨尔本、克市、南迪、苏瓦、悉尼等城市,在开展2015年“巡礼全球”旅游推介会的同时,同步启动“多彩都江堰 快乐四季游——向全球劳动者致敬”的主题公益活动。

        数据显示,2013年,都江堰接待游客达到1866.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2.75亿元;2014年接待游客达到了2014.6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1.8亿元。长期以来,都江堰致力于推进旅游业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型,积极推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目前,都江堰和青城山对于成都,以及成都周边城市的游人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增大。处于对优质空气的追逐和向往,已经有不少成都、川内二级城市、重庆的游客,选择在周末举家前往都江堰青城山小住“洗肺”。以至于周末或是节假日,在都江堰、青城山往往一房难求,有的甚至需要提前一个月订房。

        另据了解,都江堰将旅游休闲特色街区定义为着力打造的重要载体,今年还结合特有资源打造金丝楠乌木文化旅游产品特色街区、古玩字画艺术品街区、特色餐饮美食街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