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的“感知中国·哈萨克斯坦行”活动在哈萨克斯坦历史文化名城阿拉木图举行。为配合此次活动,四川省委宣传部、新闻办、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在阿拉木图举办了“感知中国——熊猫看世界”旅游推介会。

  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纪检组长王继春在致辞中表示,希望此次旅游推介会不仅为两地旅游交流合作建立更好的联络机制,也为两地旅游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不断加强两地旅游资源、产品和线路的整合,促进两地旅游产业优化升级,最终形成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阿拉木图旅游外联局局长杜森加利耶夫先生到会致辞,并对四川旅游推介会在阿举行表示欢迎。他说,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是四川的重要支柱产业,希望双方借此次推介会为平台,让更多的哈萨克斯坦人民了解四川、了解中国,共同为川阿旅游合作开启新篇章,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阿拉木图旅游协会秘书长伊萨古洛瓦·艾古女士在致辞中欢迎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四川省旅游协会来阿交流,希望两地旅游业界加强沟通和合作,促进两地旅游业共同发展。

  推介会上,四川省旅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孟刚先生对四川旅游进行了专题推介。中国驻阿拉木图总领馆副总领事缪宏波先生参观了四川旅游图片展并出席了推介会。四川省新闻办副主任代光举、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纪检组长王继春和阿拉木图旅游外联局局长杜森加利耶、阿拉木图旅游协会秘书长伊萨古洛瓦·艾古等共同见证了两地旅行社签署合作协议。

  推介会期间还进行了四川川剧变脸、茶艺功夫表演,特别是当熊猫人偶和哈萨克斯坦姑娘共同起舞时,将推介会推上了高潮。河南、重庆旅游局分别到会致辞并对本地旅游进行了推介。

  阿拉木图旅游业界及航空公司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了此次推介会。会后,阿拉木图旅游业界代表与四川旅游业界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阿拉木图旅游协会和当地旅游企业期望着四川省相关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出了前往四川进行产品线路考察和开通直航包机的愿望。

  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派出记者全程跟踪采访,并对四川旅游代表团进行了专题采访和报道。

国家旅游局将集中整治5A、4A级旅游景区

 

 

为切实加强旅游景区管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维护游客利益,国家旅游局日前下发通知,决定以5A、4A级景区为重点,对全国旅游景区进行集中整治。对存在问题的景区,将作出严肃处理,包括取消一批问题突出的5A、4A级景区资格。

去年以来,国家旅游局持续加大了对5A级旅游景区的管理力度,建立了动态退出机制,取得了良好反响。现行管理体制下,4A级景区评定管理职责由各省区市旅游部门承担,各地4A级旅游景区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有部分景区在获得A级景区资格之后,不重视管理,出现了设施老化、环境恶化、管理弱化、服务退化等问题。

通知指出,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旅办发〔2012〕166号)、《国家旅游局关于下放4A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工作的通知》(旅发〔2014〕77号)及《关于加强和完善旅游景区评定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旅景评发〔2015〕1号)的要求,国家旅游局决定以5A 、4A级景区为重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集中整治。

通知要求,今年9月—12月,各省区市旅游部门开展自查自纠,对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重点针对景区安全、服务质量、厕所革命、公共基础设施、讲解服务、景区价格等方面问题,对本地区5A、4A级旅游景区予以全面检查,同时推进3A及以下A级景区检查工作。各地要针对景区存在的问题,指导督促有关方面制定整改措施,明确责任要求,督促景区认真整改到位。

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明年初开始,国家旅游局将在全国范围内分批开展集中检查。



(责任编辑: 新华网 闫丹丹 )


 

“大景区”中体验“大旅游”

 

在广西桂林,今年上半年的旅游业又交出一份喜人的成绩单:全市共接待游客2446万人次,同比增长30%;旅游总收入达271亿元,同比增长31%。

“这主要归功于桂林对旅游发展战略再定位,实现了‘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的转变。”桂林市旅发委主任罗建章说,在“景点旅游”模式下,景点景区经营与社会割裂,造成景点景区内外“两重天”。“全域旅游”改变了这种格局,通过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进行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使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从而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作为全国“全域旅游”发展较早的探索者之一,桂林以“两江四湖”建设为龙头,将“全域旅游”范围扩大到全市。尤其是“空中游漓江”等低空游览项目的启动,以及5条“全域旅游”精品线路的打造,让桂林旅游进入水、陆、空全方位、立体式体验的“全域旅游”时代。

文化旅游是“全域旅游”的特色品牌。桂林以龙胜各族自治县多元民族文化等5个主题片区为重点,将民族文化与山水休闲度假相结合,发展民族文化村寨,布局民族文化观光体验项目。演艺文化创新方面,在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基础上,加快推出“夜王城”等演艺品牌。桂林还加快工艺美术与旅游的融合,为“全域旅游”发展注入更多新的内涵。

今年7月,桂林作为全国导游自由执业首批9个试点城市之一,率先开通了广西首家政府官方认证、旅行社承诺担保的在线导游服务平台——桂林“道游网”,300多名星级导游在线接受预约,根据游客需求“私人订制”行程。至此,在网上“点”一个导游、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已然走进桂林游客的生活。

“随时随地都是旅游资源,使游客从传统‘景点旅游’框架中跳出来,在‘大景区’中体验‘大旅游’。”广东游客李先生在结束“桂林七日游”后感慨,桂林将旅游与金融、科技、农业、文化等各行业相融合,使旅游不仅停留在观光游玩,而且成为了一次难得的多元体验。

“我们将按照‘全域旅游’新要求,用心做好‘旅游+’‘山水+’文章,开发利用好桂林丰富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健康养生、乡村旅游等旅游资源,打造更多的、更具吸引力的精品旅游线路,不断擦亮桂林旅游这块金字招牌。”桂林市市长周家斌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桂林市将全面建成5条山水文化生态旅游精品旅游线路,实现全市17个县区全覆盖,让一条条畅通的“交通大通道”变成“旅游大通道”,让广大游客感受到整个“大桂林”就是个“大景区”。 (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陆 燕 黄漓娇)



(责任编辑: 新华网 闫丹丹 )


 

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公益宣传活动

 

 

为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青年向上向善好活法,2015年6月,中国青年报社携手国家旅游局,面向全国高校发起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公益宣传活动,第二届活动已于5月15日启动,正在火热进行中。

“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公益宣传活动由国家旅游局主办、中国青年报社承办,旨在号召全国在校大学生广泛参与“文明旅游”的公益宣传,在旅游和实践行走的过程中,通过多元传播方式实践并宣传文明旅游,倡导文明旅游,营造讲文明的大环境,引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自2015年背包行活动启动以来,首年便有16200名大学生报名参与,把文明旅游公益宣传带到全国22个省区市。2016年,更有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281支团队积极申报,背包行活动覆盖了除港澳台以外的全部省、区、市。线下签名活动举行了近百场,吸引了50多万大学生签名支持。截至8月17日,新浪微博话题#文明旅游背包行#阅读量达2000多万,讨论量4.5万,全媒体传播覆盖3000万大学生。

在校园中,背包行实践团队通过校园签名、活动路演、发放宣传册、张贴海报等多种形式宣传,倡导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自然,寻找适合年轻人的行走,在行走中做文明的传播者,做健康新生活的践行者。

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表达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塑造文明旅游新形象,共创健康生活新环境”的青年态度,对“背包行”活动形成自发的持续推广。

为凸显“背包行”活动积极向上的主旨和青春激扬的特点,“背包行”活动还特别设计制作了统一的“文明旅游背包行”视觉识别系统,包括活动标志、标准图形、标准字体和标准色彩等基础系统,“背包行”的传播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实践中,都能令人感受到健康向上和青春飞扬。

与大学生自发实践相得益彰的是,中国青年报社还携手全国各级政府、旅游部门共同举办专题“背包行”活动,有了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背包行”活动得到了更有力的保障。

2015年7月,主题为“绿色大别山,最美在六安”全国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活动在安徽省六安市开展。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全国14所高校的16名大学生代表和皖西学院的10名大学生一起走进美丽六安,在感受六安青山绿水的同时,宣传文明旅游,并用微博微信将文明旅游和六安市倡导的绿色文明传递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大学生们在寻访沿途还打出宣传“文明旅游背包行”的宣传旗帜,跟游客交流讲解文明理念,引导游客参与支持文明旅游签名活动,倡导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016年8月,中国青年报社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旅游委共同举办了“走进秀山丽水中国莲都”大学生文明寻访活动。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全国十所高校的10名大学生行走在丽水乡间和城市,切身感受了践行健康、文明的习惯为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莲都区从2015年5月31日开始打造“捡不到烟头城市”品牌,到现在已有一年多。莲都区街头每月都会有一群身穿红马甲,右手拿垃圾钳,左手拎垃圾袋,捡烟头的“小荷志愿者”。大学生们有幸参加了一次中国莲都小荷志愿者服务活动,与丽水当地的居民志愿者一起上街捡烟头。这项活动不仅让丽水的环境更干净整洁,更让当地居民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显现出令人惊叹的“正能量”。

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公益宣传活动正在各方支持下,传递着温暖,传递着健康与文明。(陈醒 范鹏举)



(责任编辑: 新华网 闫丹丹 )


 

“游客黑名单”不能没有牙齿

 

据媒体近日报道,到目前为止,国家旅游局推出的“最恶劣不文明游客黑名单”上,共有19条记录、20个名字,引发国内舆论广泛关注。这份黑名单涵盖了干扰航空运输安全、辱骂殴打导游、赴国外旅游干扰当地机场工作人员及领队履行职务、攀爬损害景区景观等4类行为。

旅游文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往往舆论热烈,惩罚单薄,起不到警戒作用。国家旅游局推出的“最恶劣不文明游客黑名单”,对游客不文明行为进行个人点名式的批评,相对以往笼统地提出某地或某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是一个进步。但是,仅仅让不文明游客曝光,并不足以达到减少旅游中不文明行为的目的。只有让不文明游客在以后一段时间内都不“方便”出行,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首先要区分游客不文明行为是否涉及违法问题。比如,在这次曝光的黑名单中,游客周跃强行打开飞机座位旁两道应急舱门,警方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对他的违法行为予以治安拘留15日处罚。

而唐代东、李文春因攀爬雕像照相,造成了恶劣社会影响。虽然这些游客的行为不违法,但是也应该接受相应的惩罚。比如,在“黑名单”公布的三年内,不允许他们享受打折机票或景区打折门票,降低其出行便利程度,提高其出行成本。让不文明游客在以后的旅行途中,都能想起自己上次旅游不文明行为为他们带来的苦恼,黑名单的目的便达到了。

除了一时的处罚,还应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不能处罚时记得,处罚完忘记,这样的处罚相当于“走形式”。

目前,全国没有建立起一张统一的“黑名单”。虽然各省有“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某些景区建立了各自的“黑名单”;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建立“黑名单”后,5家航空公司也建立了“黑名单”。但是,这些“黑名单”各自为政,其效果也大打折扣。如果“黑名单”联动,游客一旦发生不文明行为,就会受到多方压力,其威慑力自然放大。

“游客黑名单”不能没有牙齿,“黑名单”没有牙齿,等于没有武器。只有为“黑名单”建立相应地配套措施,按照其管理规律办事,才能让“游客黑名单”发挥最大效用,为游客种下旅游文明基因。

 



(责任编辑: 新华网 闫丹丹 )